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亚洲一区无码在线观看,2024最新热播影视剧

中文EN
走進儀隴:一個觸及心靈的圣地
2024-05-10 來源:社科院專刊總第687期 作者:韓志遠(近代史所)
分享到:
  屈指算來,我走過的地方著實不少,但是能留下清晰記憶的地方并不太多。然而,有一個地方始終令我魂牽夢繞,每當想起來,都會怦然心動,那就是四川省儀隴縣。
  儀隴位于四川省北部,屬于低山丘陵地貌。儀隴設縣建城歷史悠久,迄今已有1500余年,治所原來在縣西北金城鎮的山上。在號稱“天府之國”的蜀地,儀隴并不占據地利的優勢。沒有川東盆地礦產資源豐厚,比不上川西高原的山高水美,也未有川南發達的鹽酒之利,更無法與中部沃野千里的平原爭鋒。儀隴縣雖年深歲久,但受限于山地條件,局促狹窄,房屋建筑低矮陳舊,斑駁陸離,少有讓人趨之若鶩的名勝景觀。在當今強勁的旅游之風吹拂下,儀隴似乎并未受到多少波及。其實,了解儀隴的歷史之后你會發現,儀隴不僅在四川,乃至全國都是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方。可以說,儀隴是一個觸及心靈的圣地。
  我知道四川有個儀隴縣,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語文教材有一篇課文是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其中云:“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在‘湖廣填四川’時遷移儀隴縣馬鞍場。”朱德的這段話,文字很簡潔,但涵蓋著深邃的內容。朱家的族源、祖籍與何時遷徙到儀隴,記述得十分清楚。一個人的家世,往往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朱家遷徙儀隴,正是四川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要解析這段歷史,一定要從“客籍人”和“湖廣填四川”談起。
  客籍人,即通常說的客家人。客家人本意是客居他鄉的人。據史籍記載,客家先民早在6000年以前就生活在古黃河河道一帶,分布于今陜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漢唐時,民族屬性為漢族。魏晉后,北方戰亂不斷,一部分人逃離中原,向南遷徙,遂被稱為客家人。清代以前,幾經遷徙的客家人,大多定居在自然條件惡劣的贛、閩、粵山區。朱德所說,他家是祖籍廣東韶關的客籍人,基本上可以確定,屬于從北方輾轉遷粵的客家人。
  “湖廣填四川”,又是怎么回事呢?明末,由于戰亂,四川人口大量減少。清朝建立后,對四川人口進行重新統計,在冊人口僅五六十萬人。鑒于人少地多,土地大量荒蕪,民生亟待恢復,于是,清政府決定從外省移民充實四川勞動人口。當年,湖廣行省是人口大省,人口密度較大,并且緊鄰四川,從湖廣移民四川易于實施。此舉措被時人概括為“湖廣填四川”。朱德家族先世就是在這一時期,移民四川儀隴馬鞍鎮。有關“湖廣填四川”的歷史,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陳世松著有《大遷徙:“湖廣填四川”歷史解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記述極為詳盡深入,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一讀。
  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寫于1944年4月5日,是他為逝世母親所寫的一篇紀念文章。全篇文字質樸,情感真摯,深切描述了母親辛勞的一生以及對她的思念,感人至深,沁人肺腑。記得當年所學的課文中,還有一篇是《朱德的扁擔》,內容講述朱德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同戰士們一起從山下往山上挑糧的故事。正是上述兩篇課文,朱老總高大的形象被深深地銘刻在心中,儀隴也成為我心目中的圣地,總想有機會去儀隴,親眼一睹朱老總曾生活過14年的地方。于是,每當見到“儀隴”地名,自然而然地會聯想到朱德在文章中描寫的家鄉。朱老總儀隴的家目前還在嗎?那里的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還是《回憶我的母親》中的老樣子嗎?
  機會終于來了。2004年4月初,四川召開全國客家學術研討會,會址就選在川北客家最大的聚集地儀隴。我曾發表過幾篇有關客家研究的論文,組委會邀請我參加會議。于是,幸運地獲得走訪儀隴的機會。此次會議,還有紀念朱德母親鐘太夫人逝世60周年暨《回憶我的母親》發表60周年的議程。會期幾日,時間不長,但基本上走遍了儀隴老城區。尤其是瞻仰了朱德故居,了解到朱德早年生活的經歷,實現了我多年的夙愿,至今想起來還興奮不已。
  朱德出身佃農家庭,早年家人居無定所,寄人籬下,多次搬遷,連朱德都是出生在地主家的倉房里。朱家先后居住過李家灣、朱家大灣、陳家灣等處。目前,我們看到的朱德故居,并不是他的出生地李家灣,而是后來曾居住過的朱家大灣。這座始建于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的宅院,為朱家從原主家購置,其主要建筑是朱德在云南新軍當旅長時,家人重新修繕,屬于典型的川北帶閣樓三合院建筑。土坯壘砌的黃色墻體,黑色瓦塊覆頂,屋室格局不大,有臥室、堂屋、廚房、客房,院里還有蠶房、豬圈等。在蠶房中,至今還存放著當年朱家的老式織布機和繅絲用的“東洋車”。
  我們重點觀看了朱德住過的房間,他的房間在二層小樓上。在上樓時,腳下的階梯和木質地板吱吱作響,隨行的朱德親屬一再提醒大家步子要輕點。朱德的居室是臥房兼書房,床榻上方有藍麻布蚊帳,所用的書桌很陳舊,已經看不出材質。油燈、算盤、硯臺等物品,據講解員介紹,仍是當年擺放的位置。朱德的少年時代,有不少光陰是在這里度過的,看后,令人肅然起敬。我們向陪同前來的儀隴縣領導問及,故居已經很陳舊了,為什么不進行全面修繕呢?縣領導回答說:“當年縣里曾上報修葺故居的申請,被朱老總知曉,予以否決,并批評了我們。”聽了縣領導的話,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作為參與創建新中國并奉獻一生的老革命家,心懷是何等坦蕩磊落!憶起朱老總寫的一首《詠蘭》:“幽蘭吐秀喬林下,仍自盤根眾草旁。”這正是朱老總心底無私的寫照。朱老總一生高風亮節,不居功自傲,不計較個人榮辱,甘于奉獻,為人民鞠躬盡瘁。正因為如此,朱老總受到了人民的崇敬。
  在儀隴期間,我們還拜訪了思德鎮(原六合鄉)的張思德故居。張思德也是客家人,出身貧苦農民家庭,早年投身革命。抗戰時期,延安進行大生產運動,張思德被派去燒炭時遇難。犧牲時,他還不滿30歲。在為張思德開追悼會時,毛澤東寫下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悼念文章,從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張思德也成為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典范。
  張思德故居極為簡陋,兩間共71平方米的房子,并沒有院墻和像樣的家具陳設。這真實地反映了當年儀隴農民窮困的生活狀況。翻身得解放,是貧苦農民的愿望。因此,張思德選擇走上革命道路是歷史的必然。
  從儀隴返京之前,我們乘車途經南充到成都。儀隴縣領導陪同與會代表們來到正在建設中的儀隴新縣城工地,只見靠近南充市嘉陵江畔的新政鎮,挖土機、推土機正轟鳴著,建設大軍在現場熱火朝天地忙碌。縣領導告訴我們:“你們再來儀隴,會看到一座現代化全新的儀隴縣城。”
  一晃20年過去了,一直未能再造訪儀隴。至今,儀隴的山山水水,始終永駐心田。今年4月5日是朱德《回憶我的母親》發表80周年紀念日,重溫此文,仍令人心潮澎湃。

責任編輯:吳屹桉(報紙)閆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