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亚洲一区无码在线观看,2024最新热播影视剧

中文EN
發揮要素和產能優勢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
2024-06-07 來源:社科院專刊總第691期 作者:馮明(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分享到:
  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24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經濟實現良性循環”列為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之一,提出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更好統籌消費和投資,增強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當前,國內有效需求相對不足是我國宏觀經濟面臨矛盾的主要方面。從供給端來看,我國總體上具備較強的生產能力,具有多個突出優勢。
  一是要素基礎堅實。勞動力要素方面,勞動力質量明顯提升,有效人力資本當量持續增長;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雖然已開始邊際下降,但大體規模仍基本穩定。資本要素方面,經過多年投資積累,無論是工業生產設備等直接要素還是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條件都得到明顯改善,固定資本形成率長期處于較高水平。
  二是產業體系完備。分工細化和協作加強,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方向和基本特征。盡管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做到在所有產業和所有環節包打天下,但產業體系相對齊全仍然是一種難得的優勢。總體而言,我國是世界上制造業產業體系最為完善的國家,這種產業體系紅利正在諸多領域發揮積極作用。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正是得益于綜合了電池、電機、電控系統方面的細分產業支撐,加之在汽車零配件制造、軟件開發等方面長期積累的配套體系,才使得我國抓住了汽車產業技術變革的機遇,實現了“換道超車”。
  三是生產能力充沛。無論在鋼鐵、化工、電力、算力等基礎產品領域,還是在家電、電腦、手機等民生產品領域,抑或在汽車、輪船等標志著綜合工業能力的關鍵產品領域,我國都具有較為充沛的產能,在不少細分產品領域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大或出口量最多的國家。這種充沛產能是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基本盤。越是在面臨重大沖擊的時候,產能的重要性越是凸顯。新冠疫情期間,產能優勢不僅為國內防疫和民生需要提供了保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為穩定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對沖歐美國家高通脹發揮了積極作用。
  從需求端來看,當前國內有效需求總體上仍然偏弱。造成有效需求偏弱的原因,既有短期的周期性因素,也有中長期的結構性和體制性因素。短期來看,疫情的直接沖擊雖然已經消散,但其對于居民儲蓄消費偏好和未來預期的影響仍然存在;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供需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對相關產業鏈條的需求造成持續影響。中長期來看,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額偏低、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不完善、城鄉和區域融合發展程度不夠、中高端服務供給存在短板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潛在需求的釋放。
  總供給強勁、有效需求偏弱的格局在物價運行層面得到突出反映。2023年以來,我國物價持續處于低位運行狀態,CPI漲幅位于零附近,PPI呈現負增長。2023年全年GDP平減指數呈現負增長,導致名義經濟增速罕見地低于實際經濟增速。由于企業營收和利潤、居民工資與名義經濟增速掛鉤,因而GDP平減指數負增長使得微觀市場主體對經濟恢復的體感弱于宏觀統計數據的表現。
  在一定意義上,相對于改革開放初期的短缺經濟狀態以及歐美國家在疫情期間的高通脹狀態而言,當前我國經濟總供給強勁、有效需求偏弱的狀態是一種“甜蜜的煩惱”。生產能力是國民經濟循環的起點,生產端的供給能力是決定一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基礎。從經濟運行效率的角度看,供需均衡是最理想的狀態,但實際中供需均衡的理想狀態往往很難達到。相對于求大于供的短缺狀態,在供大于求的形勢下,政策應對的騰挪空間更大、主動權更高。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工作報告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經濟實現良性循環”列為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之一。在外需面臨不確定性、增長空間受限的情況下,只有主動擴大國內需求,才能把要素優勢和產能優勢發揮出來,進而打通就業、收入、流通、財政金融鏈條,推動經濟實現良性循環。
  擴大內需,要消費和投資并重。在消費方面,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一是從消費能力著眼,持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額在GDP中的比重,增加面向中低收入群體的再分配力度,適時啟動新一輪工資體制改革。同時,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導向,研究謀劃中國式“全民基本收入計劃”。二是從消費意愿著眼,多管齊下,讓老百姓敢消費、愿消費。現階段的主要政策抓手包括: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增加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供給;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城鄉和區域融合發展;探索靈活的工作日制度,研究增設法定節假日,完善和落實帶薪休假制度;豐富消費層次,增加中高端消費品尤其是服務供給,為消費擴量提質創造條件。
  在投資方面,要繼續擴大有效益的投資。重點方向有兩類:一類是“補短板”投資,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補短板投資和社會民生領域補短板投資;另一類是“促升級”投資,主要包括新型城鎮化促升級投資、產業轉型促升級投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促升級投資等。此外,在拓展增量投資的同時,設備更新、老舊城區、老舊小區等存量改善型投資需求也是未來投資發力的重點。

責任編輯:高瑩(報紙)閆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