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亚洲一区无码在线观看,2024最新热播影视剧

中文EN
當前位置:首頁頭條新聞
深刻理解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
2024-08-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昌林
分享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要“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是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和戰略選擇,有其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發展邏輯和改革邏輯。

  第一,現代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廣泛、深刻變革,也是體制機制的深刻轉型。

  現代化,是指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力大發展引發社會生產方式和人類生活方式深刻變革,是社會物質財富迅速增加、推動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深刻轉型的歷史進程。其主要標志是具有高度發展的生產力、領先的科技創新能力、有效的國家治理、城鄉融合的社會結構、高水平的公共服務、安全優美的生態環境、良好的公民素養等。

  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已出現了三次比較大的現代化浪潮。第一次浪潮是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葉的“蒸汽革命”,以紡織機、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為動力,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歷程,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推動了城鎮化進程。第二次浪潮是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的“電氣革命”,以電力、電燈、電話、內燃機、汽車、輪船等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為動力,推動工業化、城市化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拓展。第三次浪潮是20世紀末到21世紀的“信息技術革命”,以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等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為動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向信息化、數字化的深刻轉型。在這幾次浪潮中,西歐、北美諸國、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抓住機遇,相繼實現現代化轉型,成為發達國家。究其原因,最為關鍵的是這些國家建立了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包括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推動金融創新等。而一些國家則由于制度創新滯后,其經濟發展長期陷于停滯或步入“中等收入陷阱”。還有一些發展中國家簡單復制西方國家現代化模式,并沒有取得現代化發展的成功,甚至適得其反。

  世界現代化的實踐充分證明,科技和產業革命是推動現代化的根本動能,一個國家和地區要實現現代化,必須緊緊抓住科技革命的機遇,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同時,制度和文化革新是現代化發展的保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全面完整的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國順利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因素和必要條件。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40多年來,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標識、最廣泛的共識、最壯闊的氣象。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轉折點,我國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這個時期,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抓住新科技革命浪潮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歷史機遇,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也是改革開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推動我國經濟邁上高質量發展之路,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我國已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當前,我國正處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實現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的迫切需要,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迫切需要,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迫切需要。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制度體系,不斷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激發活力、增添動力。

  第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來展開。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緊緊圍繞“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一是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征程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放在突出位置,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只有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才能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二是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實踐充分證明,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能夠有效促進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促進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新征程上,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更好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是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重要的力量源泉。實踐證明,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國家強。必須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造就一大批文化名家、大師,創造一大批文化精品力作,實現“文以化人”,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創造力、感召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四是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較高的人民生活品質包括更穩定的就業、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它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經濟高質量循環的關鍵環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統籌經濟和民生領域的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五是聚焦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當前,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必須更加重視回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同時,這也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引領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必須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六是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是積極應對各類風險挑戰,服務保障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內在要求,是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有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舉措,也是主動適應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完善全球安全治理的客觀需要。必須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強化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增強國家安全能力,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為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提供堅實保障。

  七是聚焦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如果把中國式現代化比作一艘正在乘風破浪、奮力前行的航船,那么,改革開放和創新就是發動機,法治和社會保障就是穩定器,黨的領導就是“定海神針”。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船到中流浪更急”的階段,必須適應新的形勢需要,創新和改進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賽音